找到相关内容165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異國同鄉(義通法師)

    只好以淨土為故鄉。既然大家都將往生淨土,我們不就都是老鄉了嗎?」 義通本是朝鮮人,來中國受學,在中國傳教,這樣的事例在中國佛教史上並不少見。中國與朝鮮原來只有地域上的差別,在佛教文化圈內卻是一體的,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03843406.html
  • 药师法门在日本的弘传

    种汉译本﹐但是历代弘扬此一法门的并不多见。此一法门传到日本之后﹐虽然也不能成为佛法中的显学﹐不过﹐依据汉译本《药师经》而作进一步整理舆宣扬的事例﹐则文献具足﹐颇易查考。兹举数例﹐以见一斑。   (一)﹑...动机。   至于在除罪(忏除罪障)方面﹐也有以药师佛为本尊的“药师悔过法”。而信徒在临命终之时﹐也有修持药师法以求延命的事例。   (四)﹑专弘药师信仰的教团   自古以来﹐日本有颇多寺院的金堂(大殿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4046050.html
  • 地藏精神与当代社会

    由于人们缺少了精神的追求,有一些人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了矛盾或种种不如意的时候,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过激行为,其结果是造成了对社会与他人的伤害。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触目惊心的事例,个人主义膨胀,拜金主义盛行,...

    黄心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74656477.html
  • 文人与僧人共结茶缘

    到之处,且寺庙高僧,又不乏工于诗画者,称为“诗僧”,这是文人与山僧结为诗文茶友有了共同的基础。文人与僧共结茶缘事例很多.如唐代诗人白居易,任杭州刺史时,就与灵隐寺禅师接为施硼茶友,他们常在一起品尝芥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4071593.html
  • 道侣情谊亘古长——永怀果安法师

    “清洁庄严佛堂的用意很好,可是不要忘了打扫自己的心。”此语如当头棒喝地让我警觉到,原来自己是用烦恼心在打扫。从此,也就更注意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。  诸如此类的事例,果安法师总在适时适机的提醒我,在生活...

    果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873664.html
  • 你的孩子信任你吗

    更多的事例印证。 所以,当很多妈妈问我“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我的话”时,我总会建议她们,最好先回去跟孩子玩一下蒙眼睛的游戏。 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信任,其实是很难的,需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共同经历一些事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4475338.html
  • 称念观世音菩萨,即能远离淫欲的道理很深!--益西彭措堪布

    事例来证明: 称念观音远离淫欲的道理很深,《楞严经》这样揭示其中的秘密:“熏闻离尘,色所不劫,能令一切多淫众生,远离贪欲。”从生起次第上观察,淫欲是由见色而动心,贪执色相而生起的。观世音菩萨修反闻闻自性,不再向外攀缘色尘,唯一反照自性。功夫到纯熟时,离了色尘,外色就起不到任何作用。大士自己得到成就,多淫众生只要一心称大士名称,就能摄持他同于自己,心从色尘中脱开、远离淫欲。 事例证明: 有一位茂章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4276503.html
  • 浙江居士启建念佛法会 纪念又定法师

    交流学佛心得,大家欢喜踊跃,就修行生活中碰到的事例进行提问,法师一一作了解答。 22日上午,举行放生法会,由教务长法印法师主法。晚上,由觉航法师带领居士作三时系念。祈愿老师父乘愿再来,与众生作不请之友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慈善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5/07311380841.html
  • 梁漱溟:以天下为己任

    要吃清淡的,一切肉类,人家认为好吃的东西我都不要吃。”上世纪50年代初,梁漱溟在一个《自我检讨提纲》上,也写过这样的话:“志不在温饱。”“恶莫大于俗,以俗为耻。”许多事例表明,梁漱溟达到了这个境界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|以天下为己任|信佛|梁漱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6/10583585282.html
  • 问:明心见性后,生死便了,对吗?

    。只要假以岁月,勤加打扫,习染分分化,佛性分分显,毕竟能了生死、成佛道。另外,历史上高僧大德已明心见性,而生死未了的事例很多,像唐朝惠林寺的圆泽和尚,曾与李源友善,有一天他们相约去朝礼峨嵋山,圆泽想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5513894730.html